Frank
Frank
Published on 2025-10-29 / 77 Visits
0
0

郑智化要的是特权吗?不,他要的是文明

最近郑智化吐槽深圳机场的新闻登上了热搜。但是仅仅几天的时间,网络民众就从理解转变成了口诛笔伐。

其实事件本身并不复杂。郑智化登机时因为是远机位,客梯车与机舱门存在25公分的台阶,轮椅推不上去,导致他本人极为狼狈地登上了飞机。于是在落地后,他发微博进行了吐槽。深圳机场也第一时间回应,表示自身对残疾人士的保障有诸多不足,会进行改进。

如果事情发展到这,本可以说是皆大欢喜。但是本该是“投诉-回应-改进”的文明闭环。却开始变得诡异起来。一段倍速视频流出,在“有两个工作人员帮忙”和“并非连滚带爬”的画面下,群众的G点被瞬间引爆。事件“反转”了,一场针对郑智化的网络凌迟开始了,什么“享受特权还矫情”、“滚回台湾”的污言秽语倾泻而出。

我看完这则新闻,只能感慨,中国的基本盘是真他妈稳呀

这就像我以前说的:当社会因审查而陷入“文化荒漠”,整个舆论场就会趋向“低幼化”。人们仿佛被抽走了脊髓,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和同理心。

一、 郑智化要的不是特权,是做“人”的尊严

我们先来掰扯第一个问题:郑智化要的是特权么?

答案是,问出这个问题本身,就是一种耻辱。

他要的恰恰是反特权,他要的是平等——一个残障人士和普通人一样,可以顺畅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。他要的是尊严——在设施齐全的前提下,他根本不需要任何人“帮忙”。

那两个工作人员的“帮助”,恰恰是整个系统失能的遮羞布!而公众非但不去质疑系统,反而去撕咬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人。

“都这么多人帮你了,你还投诉?”——我实在无法想象,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怎么能说出这种混账逻辑的。这就等于你对一个腿脚不便的人吼:“都有人扶你了,你为什么还走这么慢?”

这不叫帮助,这叫当众施舍。而残疾人要的是做人的尊严,不是被施舍的资格。

二、 “工业斯巴达”的铁蹄,与“中国式文明”的虚伪

中国有8000多万残障人士,你我在路上能看到几个?是他们自己选择“家里蹲”吗?

就拿我居住的深圳来说,很多残疾人通道基本被“电鸡”(电动车)占满,商场里连残疾人通道和洗手间都难觅踪影,公交车上更是如此。硬件的缺乏,直接导致残疾人在中国“寸步难行”。

反观发达国家,早已有了相对完善的残障保障措施,即便如此,投诉也时有发生。在那些地方,残疾人可以无障碍地自己坐电梯、逛商场、上厕所、坐公交、乘地铁,乃至搭乘飞机。虽然仍不如普通人方便,但至少做到了出行的最低保障。

硬件的缺失,只是表象;精神上的鄙视,才是核心。

在一个 “工业斯巴达” 式的社会里,效率就是一切,速度就是图腾。所有人被要求不能“添麻烦”,只能无私奉献。在这个逻辑闭环里,残疾人、老人、一切行动缓慢的“弱者”,都被理所当然地视为“社会的累赘”。

“我们要快速发展!要超英赶美!”——在这种宏大目标的驱使下,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也就成了“理所当然”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中国式文明”?一个只允许“强者”通行的社会?

三、 唯一的“进步”:从跟最差的比,到不许比

网上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洗地姿势:“中国还在发展,已经比以前好多了,不要要求太高。”

我真是大写的无语。

这种“比烂哲学”简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鸦片。“现在都能吃饱饭了,比以前好多了,为什么还不满足?”——一个社会要进步,眼不看标杆,头不学先进,反而天天回头跟自己最烂的时代比,以此获得廉价的满足感?

按这个逻辑,跟封建王朝比,我们现在家家都能吃上肉了,是不是已经是宇宙第一了?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,可笑之极!

郑智化说他去过上百个机场,他的投诉是对比出来的。这就是差距!面对差距,第一反应不是学习和反思,而是捂住那个指出差距的人的嘴。

这已经不是“跟最差的比”了,这已经进化到了“我们就是最好的,你不许跟任何人比”。

四、 宏大叙事下的“工蚁”与“耗材”

我感觉,很多国人真的已经被“宏大叙事”这套意识形态彻底阉割了基本的常识认知,心甘情愿地彻底退化成一个只会劳动、没有思想的 “工蚁”

而最可悲的是,哪怕他哪天死了,是死在为 “蚁后” 搬运食物的路上,他非但不会自知,反而还会认为自己死得其所。殊不知,在“蚁后”的眼中,他的死活轻如鸿毛,他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、被碾碎的 “耗材” 罢了!

五、 结语:一个耳光

有句话说得很好:是否善待弱势群体,这是人类衡量一个社会“文明与否”的量尺之一。

那么,就让我们用这把尺子去量一量我们当下的现实吧——

当一个残障人士最基本、最合理的诉 C 求被群起而攻之,被斥为“矫情”和“特权”; 当8千万弱势群体的尊严,可以被“我们还在发展”的借口肆意碾压; 当我们对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,却对虚无的“宏大”顶礼膜拜……

我们得到的根本不是一个距离文明的数字。

我们得到的,是现实给每一个自诩“文明”的人,一记响亮、滚烫的耳光。


Comment